混纺纤维的阻燃特性直接决定整体织物的防火底线,需优先规避 “易燃隐患”:
严格限制高比例易燃纤维:普通棉、粘胶、腈纶、丙纶等纤维(极限氧指数 LOI≤20)本身易燃烧,若混纺比例过高(如超过 30%),会成为 “燃烧载体”—— 即使阻燃涤纶自身不燃,易燃纤维燃烧释放的热量也可能突破阻燃临界值,导致火焰蔓延。建议:若需改善手感或成本,可少量混入(≤20%),且优先选择经过阻燃预处理的纤维(如阻燃棉)。
优先搭配阻燃 / 惰性纤维:
阻燃纤维(如阻燃粘胶、芳纶、Modacrylic 改性腈纶,LOI≥26):与阻燃涤纶形成 “协同阻燃”,例如芳纶的耐高温性可弥补阻燃涤纶高温熔滴问题,阻燃粘胶的吸湿性可改善舒适度。
惰性纤维(如玻璃纤维、金属纤维):本身不燃,可增强织物耐高温性和强度,且不影响阻燃效果(适合工业防护场景)。
比例需同时满足阻燃达标和功能需求(如手感、成本),不可盲目追求某一指标:
阻燃涤纶占比底线:若混纺易燃纤维,阻燃涤纶占比建议不低于 60%(特殊场景如消防服需≥80%),以通过 “空间阻隔” 抑制易燃纤维燃烧。例如:
阻燃涤纶 80%+ 阻燃棉 20%:既能保留阻燃性,又通过棉改善手感;
若阻燃涤纶降至 50%+ 普通棉 50%:整体 LOI 可能跌破 26,失去阻燃效果。
功能导向的比例调整:
侧重防护性(如油田工作服):阻燃涤纶占比≥70%,减少易燃成分;
侧重舒适性(如酒店窗帘):可降至 60%-70%,混入少量阻燃粘胶(提升垂感)
不同纤维的物理性能差异可能影响纺纱、织造及后整理效果,需针对性调整工艺:纺纱工艺兼容:
纤维长度 / 细度匹配:例如,阻燃涤纶短纤(38mm)与棉(25-32mm)混纺时,需调整梳棉、并条工艺,避免短纤维缠绕导致纱线不均(局部易燃纤维聚集会形成 “阻燃漏洞”)。
捻度控制:混纺纱捻度过低可能导致纤维松散,易燃纤维易暴露;过高则可能使织物僵硬,影响透气性。需根据纤维组合测试最优捻度(通常比纯纺高 5%-10%)。
后整理工艺限制:
高温处理:阻燃涤纶若采用 “后整理阻燃”(依赖表面阻燃剂),需避免高温染色(>130℃)或定型,否则可能导致阻燃剂分解失效;原料改性的永久阻燃涤纶耐高温性更好(可耐受 130-150℃),但仍需低于其熔点(255-260℃)。
洗涤剂选择:混纺后织物若需频繁水洗,需避免使用强碱洗涤剂(可能破坏阻燃剂稳定性),尤其对非永久阻燃的混纺产品。
本文由山东一二三纺织集团提供
张经理:139 5366 9076